国内交易 USDT 合法吗?2025 年法律定性与风险警示

“国内交易 USDT 合法吗?” 这一问题的答案在 2025 年的监管框架下已无比清晰:境内任何形式的 USDT 交易均属非法,不仅相关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更可能触发严厉的刑事追责。从近期司法判决与政策升级来看,国内 USDT 交易的法律红线已全面收紧,与此前 USDT 监管 “零合规” 的核心逻辑一脉相承。

法律定性早已明确,交易行为自始无效。我国 2021 年多部委联合通知已界定,USDT 等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交易炒作活动属非法金融活动。2025 年《金融稳定法》草案进一步将 USDT 纳入 “虚拟资产” 监管范畴,明确其交易不符合金融安全底线要求。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平台买卖、私下兑换还是 “代客操作”,国内 USDT 交易均因违反公序良俗和监管禁令而自始无效 —— 四川成都法院 2024 年审理的案件中,尹某因交易 USDT 损失 33 万元后起诉介绍人,法院以 “交易非法、风险自担” 为由驳回诉求,正是对这一法律定性的直接印证。

民事层面 “损失自担”,财产安全无任何保障。国内 USDT 交易的非法性,决定了参与者在资金受损时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这类交易常伴随三重财产风险:一是平台诈骗,攸县警方 2025 年捣毁的窝点中,诈骗分子通过虚构 “高收益交易” 诱导用户转账,涉案 USDT 均通过非法渠道流通;二是资金冻结,由于 1560 亿美元流通量中暗藏大量 “黑 U”,北京二中院案例显示,接收不明来源 USDT 的用户,银行卡常被司法机关冻结调查;三是平台跑路,非法交易平台缺乏监管,一旦资金链断裂便会失联,用户投入的人民币与 USDT 均无法追回,与此前虚拟货币诈骗的财产损失逻辑完全一致。

刑事风险触手可及,“无心交易” 也可能犯罪。2025 年司法实践已形成完整追责链条:若明知资金涉诈仍交易 USDT,将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 北京刘某仅帮人将 20 万元赃款兑换为 USDT,便被判处 3 年 6 个月有期徒刑;若为交易提供技术支持、支付结算等服务,将按非法经营罪论处,最高可判 10 年有期徒刑;即便未直接参与犯罪,若交易价格异常、资金来源不明仍继续操作,也可能被推定 “明知涉罪”,面临刑事处罚。这种 “全链条追责” 态势,较此前监管力度显著升级。

必须认清:国内交易 USDT 合法吗?答案是明确的 “不合法”。其既无民事保护,更有刑事风险,与 USDT 作为 “数字美元载体” 的国际定位无关,也不受境外合规化探索的影响。2025 年监管与司法的双重高压下,任何试图 “钻空子” 的交易行为都是在触碰法律红线。远离 USDT 交易,才是守护财产与自由安全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