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D 是什么货币” 的疑问,源于稳定币市场的复杂生态。结合发行背景、市场数据及监管政策可知,BUSD 是由币安(Binance)与 Paxos 联合发行的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宣称 1:1 对应美元储备资产,曾是全球第三大稳定币,但当前流通量持续萎缩,且其交易在我国均属非法金融活动,背后暗藏储备风险与诈骗陷阱。需从货币属性、市场定位、风险本质三方面拆解,认清其真实面目。
BUSD 的核心属性是 “中心化发行的法币锚定型稳定币”,与算法稳定币有本质区别。2019 年,币安为解决平台交易结算需求,联合合规金融机构 Paxos 推出 BUSD,初期通过以太坊和币安智能链发行,用户可通过指定渠道以 1 美元兑换 1 枚 BUSD,反之亦可赎回美元。其运作逻辑与 USDT、USDC 一致:依赖发行方的储备资产保障价值稳定,而非 LUNA 币关联的 UST 那样依赖算法套利机制。巅峰时期 BUSD 流通量超 230 亿美元,广泛用于加密货币交易对结算、跨境转账等场景,一度占据全球稳定币市场约 8% 的份额。
在 “双寡头主导” 的稳定币市场中,BUSD 曾凭借平台优势占据一席之地,但合规争议导致其地位下滑。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场由 USDT(约 1400 亿美元)和 USDC(超 600 亿美元)形成 “双寡头” 格局,合计占据 87% 市场份额。BUSD 曾依托币安交易所的流量优势快速崛起,但其发行依赖 Paxos 的合规资质 ——2023 年因美国监管机构质疑其储备透明度,Paxos 停止新增 BUSD 发行,导致其流通量从峰值逐年下降。与 USDC 的 “每月审计公示储备” 相比,BUSD 的储备报告披露频率较低,市场信心始终弱于前者;而与 USDT 的 “高流通性” 相比,其生态覆盖范围更局限于币安体系内,这使其在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看似 “稳定” 的 BUSD,实则暗藏三类不可忽视的风险,且已成为诈骗工具的重要载体。其一,储备资产风险是稳定币的共性隐患:虽宣称 1:1 锚定美元,但历史数据显示,类似稳定币 30.5% 的时间处于折价状态,一旦储备资产流动性不足或透明度存疑,就可能引发脱锚恐慌,2025 年 USDT 曾因储备传言跌至 0.98 美元的案例便是警示。其二,技术安全漏洞客观存在:作为基于区块链发行的代币,BUSD 面临智能合约缺陷、跨链转移失败等风险,2025 年 Chainalysis 报告指出,部分稳定币曾因代码审计不足遭遇黑客攻击,导致资产损失。其三,诈骗分子借 “稳定” 属性设局:在 “DGCX 鑫慷嘉” 等诈骗案件中,嫌疑人正是利用用户对稳定币的信任,要求投资者将资金兑换为 BUSD 或 USDT 入金,通过虚假高收益诱导投入,最终卷款跑路,涉案金额达 130 亿元,波及 200 万名投资者。
对我国用户而言,BUSD 的 “稳定币” 身份无法改变其非法属性,参与交易面临多重风险。我国《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所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均属非法,BUSD 的交易、兑换、存储等行为均不受法律保护。具体风险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资金安全无保障,非法交易平台可随意篡改 BUSD 价格或冻结账户,且资金通过虚拟货币转移后难以追查;二是法律追责风险,江苏溧阳曾有用户因出售稳定币接收涉诈资金,导致银行卡被冻结并配合调查;三是维权无门,虚拟货币交易纠纷不在司法保护范围内,即便遭遇诈骗也难以追回损失。
甄别相关陷阱需坚守 “三不原则”:不相信 “稳定币 = 无风险” 的误区,储备争议和技术漏洞随时可能引发损失;不参与任何 BUSD 交易,无论其是否锚定美元均属非法;不向陌生平台转入 BUSD,“高息理财”“跨境套利” 等话术全是诈骗诱饵。发现可疑活动可向国家反诈中心举报。
BUSD 作为稳定币的一员,虽有美元锚定的 “稳定” 外衣,但改变不了虚拟货币的本质。对我国用户而言,无论其储备如何宣称、流通量多大,参与交易都意味着触碰法律红线与资产风险。远离 BUSD 及所有虚拟货币,选择银行理财等合规产品,才是资产安全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