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禁止比特币最新动态” 的关注,折射出对虚拟货币监管走向的关切。结合 2025 年监管文件、司法实践及执法案例可知,我国对比特币的禁止政策持续收紧,从交易定性到犯罪打击形成全链条规制,2025 年央行明确重申 “持续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司法系统创新涉案资产处置模式,公安机关严打洗钱等关联犯罪,比特币相关活动的非法成本与风险进一步攀升。需从政策基调、司法突破、打击重点三方面厘清最新态势。
政策层面,禁止比特币的核心基调未变且监管更趋细化。我国对比特币的监管历经 “三次升级”:2013 年界定为 “虚拟商品” 提示风险,2017 年关停境内交易平台,2021 年十部委明确交易属 “非法金融活动”。2025 年这一政策框架持续强化,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特意强调 “持续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明确境外平台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违规。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已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2021 年明令禁止的 “挖矿” 活动,2025 年仍保持高压,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特别提醒,当地查处多起中国公民挖矿案件,涉案者面临 1 至 12 年监禁,且矿机生产、销售因属 “落后工艺” 受《循环经济促进法》严厉约束。
司法层面,涉案比特币处置实现 “合规变现” 突破,法律适用更趋清晰。此前涉案虚拟货币因难以合法处置,常面临 “查而不处” 难题。2025 年上海、北京等地法院创新推出 “境内委托、境外处置” 模式:以上海宝山法院为例,通过香港合规持牌交易所将 9 万余枚虚拟货币变现,结汇后转入案款账户,实现 “闭环回流”;北京顺义公安也通过类似模式处置 7000 余枚涉案虚拟货币,为比特币等资产的司法处理提供 “样本”。同时,2024 年 “两高” 司法解释将 “虚拟资产” 交易纳入洗钱罪规制,2025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需依法严惩涉虚拟货币金融犯罪,解决了此前 “虚拟货币是否属洗钱罪资金” 的认定争议。
打击行动聚焦比特币关联犯罪,形成 “全链条打击” 态势。2025 年公安机关重点整治两类涉比特币犯罪:一是交易环节的诈骗,如 “欧比特交易所” 案中,犯罪团伙伪造比特币交易数据设局诈骗,34 名主犯获刑 3 至 12 年;二是洗钱等下游犯罪,民主与法制网数据显示,比特币因匿名性、跨境性成为洗钱工具新宠,2025 年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 “混币服务”“跨链转移” 等技术手段掩饰非法资金,涉案金额动辄超亿元。更严厉的是,法律追责已覆盖参与者:江苏溧阳用户因出售比特币接收涉诈资金,银行卡被冻结并配合调查;安哥拉查处的挖矿案件中,不仅操作者被追责,提供电力、设备者同样面临刑罚。
普通民众需警惕 “出海交易”“挖矿” 等灰色路径的风险。部分人试图通过境外平台交易或出海挖矿规避监管,但 2025 年案例显示,这些行为仍存多重隐患:境外交易面临平台跑路、资金无法追回风险,且换汇回流涉嫌外汇违法;俄罗斯、泰国虽开放挖矿,但对中国公民有注册、能源等严苛要求,且挖矿所得变现仍需通过非法渠道,涉嫌洗钱。司法实践早已明确,即便交易在境外发生,只要参与者为境内居民,相关民事合同无效,犯罪行为仍受我国法律追究。
识别相关风险需把握三个核心:凡是宣称 “比特币合规交易渠道” 的必是骗局,境内无任何合法平台;凡是涉及 “挖矿返利”“跨境套利” 的均属非法,可能触犯多类罪名;凡是要求将资金兑换为比特币转移的,大概率是洗钱或诈骗陷阱。发现可疑活动可向国家反诈中心举报。
2025 年禁止比特币的最新动态,本质是监管与司法对虚拟货币风险的精准回应。对比特币的打击已从 “交易禁止” 升级为 “全链条治理”,任何心存侥幸的参与行为,都将面临法律严惩与资产损失。远离比特币及所有虚拟货币,选择合规金融产品,才是守护资产安全的根本路径。